保送:北京大学 邓翀(湖南师大附中)入选国际化学奥赛国家队 图/受访者提供
保送:北京大学 陈展鸿(长沙市一中)入选国际生物奥赛国家队 图/记者唐柏清
红网长沙6月1日讯(潇湘晨报记者范典 实习生贾茹)保送政策不断收紧,原来省级奥赛一等奖就可以保送的政策早已成为历史。
随之而来的是,保送生的数量也在下降。湖南今年39万高考考生中,只有29人获得保送机会,他们都是在中学生(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学、信息学)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等奖、并且被遴选为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应届高中毕业生。
对于他们来说,“高考”在一年前就已经结束,当他们从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高手中脱颖而出,进而获得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资格时,他们也就获得进入北京大学或者清华大学的机会。
对于这些被冠以“学霸”标签的保送生而言,上大学其实一点都不轻松,他们的高考只是“提前了”。
从初中起寄宿,喜欢集体环境
16岁的湖南师大附中学生邓翀就是保送的幸运儿之一,在很多同龄人还在读高一的时候,他就以高三应届生的身份,从湖南师大附中保送至北京大学,成为北京大学今年化学类保送生中最年轻的一位。
同学们正在紧张备考的时候,邓翀抽空回衡阳老家陪奶奶过了个生日。6月2日,他将回到湖南师大附中,和曾经一起奋战过的同学们度过高三最后的一段时光,为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当一回“保姆”。
邓翀参加的是化学奥赛,和大多数走上奥赛这条道路的同学一样,他也是高一才正式接受正规的训练,在此之前,他仅仅是喜欢化学。
“初中化学老师对我影响很大,他让我喜欢上化学。”邓翀说,初三那年,他获得直升湖南师大附中的计划,因此不必参加中考。就在2012年的5月和6月,邓翀自学了高中一年级的化学,基本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。
进入高中,邓翀首先在2013年进入学校代表队,随后又突破重围进入省队。2014年11月,他成功入围化学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50人名单,获得保送至北大的资格。
邓翀说,与参加高考的同学相比,他们只是把“高考”的压力提前了,一次次竞赛,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次大考。获得保送资格之后,邓翀回到学校协助老师教下一届参加奥赛的师弟们,他甚至用自己的参赛经验,给师弟们设计一些题目。
提起自己的儿子,邓秋生用了“省心”二字,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,邓翀都没有让大人太操心,从小到大,他的学习成绩就一直保持优异。即便是同班同学都要大他两岁,他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应的状态,玩得好的同学,都喜欢称这位比他们小的同学“翀哥”。
“我从初中开始就在学校寄宿,我很喜欢这种集体环境。”邓翀说,他们宿舍5人全部都是参加奥赛的同学,有些同学可能还会在北大继续当同学,彼此感情都很好。
对于16岁的邓翀来说,现在就去决定未来要走的路还为时过早,毕竟,他在北大读完4年本科之后也才20岁。他说,等进入大学学习之后再看,也为时不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