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商周时期的都城到21世纪的冀南名城,一路走来,邢台历经了3500年的风雨沧桑。历史上邢台先后做过商朝、邢国、赵国、后赵的国都。曾有过“苏氏、井方、邢国、巨鹿郡、襄国郡、邢州和顺德府、顺德路、顺德道、邢台市”多个名字。如此多变的邢台你了解吗?寻根河北,快跟小编一起了解自己的家乡吧!
古郡邢台美丽说:我是牛城,也是泉城
勤劳善良,牛城邢台
邢台又叫卧牛城,你知道牛城是怎么来的吗?
沈括《梦溪笔谈》中曾提到:“郭进守西山时所筑,厚六丈,上可卧牛,俗呼为卧牛城。又传城西有拴牛石,东北有牛尾河,深丈许,阔五丈……”另外,关于卧牛城来历还有两个美丽的传说。
在邢台从事地名研究多年的翁振军先生说,牛城的由来有两种。第一种:传说在很早以前,一对夫妻带着孩子经过此地,见山清水秀,没人居住,一头腰肥体壮的黄牛面南而卧和善可掬,他们便决定留下来。然而美好的田园生活刚开始,一场洪水突然而至,情急之中一家人骑上牛背以求脱险,谁知黄牛一声大吼,洪水闻声而退。
第二种与邢台一组旧有地名有关:南关外有东牛角村和西牛角村,又有牛耳石和拴牛橛;城内的长街原为牛肠子街,又有肚子巷;北关外有牛尾河;城内原有四个水坑,传说是牛的四个蹄印……“如果把这组地名合成一幅图,正好是一头面南而卧的黄牛”。
秀美清丽,泉城邢台
很多人知道邢台叫牛城,其实美丽邢台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“泉城”。邢台历史上泉水众多,曾是一个百泉喷涌、取之不尽的“地下水库”。百泉、达活泉、狗头泉等15个泉群终年喷珠吐玉,把邢台妆扮得秀美清丽:水面一望无际,碧波荡漾,芦苇飘香,不时有水鸟扑棱棱地掠过水面,荡起快乐的涟漪。湖面有小船,附近有水田,颇似烟雨美如画的江南 。百泉泉域是一个以降水入渗为主要补给来源,内部运移复杂,泉水溢出、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的基本完整、独立、封闭的水文地质单元,其岩溶水是邢台市主要供水来源。郭守敬曾在泉区开渠引泉,灌溉农田,通舟行船。至明代中叶,泉区渠系更加发达,仅引水闸就达30多处,灌田5万亩。新中国成立后,百泉经过多次治理,一度成为邢台一带重要的水源地,引泉浇地达40万亩,使这里成为旱涝保收的“冀南明珠”。
城市寻根:漫漫3500年,邢台名字如何得来?
■ 商朝:商都
邢作为地名,最早见于《竹书·纪年》“商祖乙九祀圮于耿,迁邢”。公元前1438年,因黄河水患,商王祖乙迁都于此,邢地便成为殷商的都城。
■ 周朝:邢国
西周时期(公元前十一世纪),周成王封周公之子姬苴为邢侯,建邢国,统辖邢地。
■ 春秋战国至唐朝:从襄国到邢州
春秋属晋,为晋国领地。
战国时期,韩、赵、魏三国分晋,邢归赵国。《邢台县志》记载,“邢,战国时为晋邑,赵襄子采食于此,故有襄国之名。”从此,邢开始称襄国。后因赵国迁都邯郸,襄国之名遂自此日衰。公元前372年,赵成侯改邢为信都。
秦统六国以后,设郡县,分天下为三十六郡,邢台市分属巨鹿、邯郸二郡,秦末置襄国郡。
西晋末年,石勒兴兵反晋,占领襄国,建都称王,国号后赵。
隋文帝开皇之初,改称为龙岗县。
唐天宝元年改为巨鹿郡,至德二年复邢州。
■ 宋朝:始有邢台之名
宋宣和元年改邢州为信德府,治龙冈,宋宣和二年(公元1120年),宋徽宗赵佶赵佶采用古时的“邢”字和邢侯时所筑造的“行台”的“台”字,将龙冈县改为邢台县,始有“邢台”之名。
■ 元朝至今:从邢州到邢台
金复改为邢州。
顺德府城门
元中统三年,邢州改为顺德府,元至元二年(公元1265年),顺德府又改顺德路。
明洪武初年(公元1368年),顺德路被改名为顺德府,邢台县为顺德府的首县。
清朝基本沿用明制。
辛亥革命后,邢台县属直隶省。
1937年,日本侵略者侵占了邢台,设立了冀南道,邢台被改名为顺德道。
1945年9月24日,邢台解放,废顺德道,建邢台市,后又被降格为邢台镇。
1953年,又升格为邢台市。
1959年,邢台市同沙河、邢台二县合并,称邢台县。
1961年,两县一市分家,恢复邢台市建制。
1984年,邢台正式升格为省辖市至今。
☞新闻多一点:邢台家庭成员地名来历!
三千多年,邢台的名字说来话长。跟邢台一样,她的家庭成员们同样也是多变之身,个个有故事。
邢台辖2个县级市、15个县、2个区和2个管理区。
■桥东区 桥东区是邢台市两个辖区之一,因大部分地处京广铁路地道桥以东而得名。
■桥西区 桥东区是邢台市两个辖区之一,因大部分地处京广铁路地道桥以西而得名。
■邢台县(别称:龙岗、鸳水、守敬故里)
■邢台县原名龙岗县隶属于邢州(顺德府),公元1120年北宋徽宗赵佶因此地原为邢国辖域且筑有檀台,遂将龙岗县改为邢台县。
■南和(别称:和阳、嘉禾城、宋璟故里、观音之乡)
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。新石器初期已有人类聚居,西汉建置南和县。南和县古称“和城”,别称为“和阳”。其“和”字之由来,出自古人对南和历史状况和风物人情的描述:“泉清而甘醇,土膏而禾茂,人和而知礼,物厚而阜安。”《南和县志》(光绪十九年王立勋重修本)根据(太平寰宇记)记载,按其地理位置方位,取名南和县。
■任县(别称:渚阳)
任县的历史也很悠久,行政的建置应从春秋开始。到现在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,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。任县之“任”,在《任县志》卷一沿革中说:“本境当未置县以前已有名为任,《春秋左氏传》:郑羽颉奔晋为任大夫,齐国夏代晋取邢、任、栾、鄗,所谓任者皆今任县地也。”
■沙河(别称:玻璃城、褡裢镇)
据《沙河县志》载,隋开皇十六年(公元596年)析龙冈县(今邢台县)南境置沙河县,以境内有沙河横流而得名(《元和郡县志》称“以沙河在县南五里,因以为名”)。
■南宫(别称:飞凤城、冀南红都)
自汉置县一直沿用此名。相传春秋时期周朝时有个复姓南宫名适字子容的鲁国人,曾寓居此地,很有德望,是当时名人,称南宫子。刘邦用此人姓氏做县名。
■清河(别称:清阳、贝城、甘陵、羊绒城、武松故里)
清河之名始于汉代。据《嘉靖广平府志》载,汉高帝四年(公元前203年)置清河郡(治在清阳县,即今清河县地),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(《水经注》记:“清河又迳清阳县故城西”)。东汉时郡治徙于甘陵县(今山东省临清县和河北省临西县地),遂更名甘陵郡。三国、魏时,郡、县(甘陵县)均改名为清河,但其县并非今清河县境(治在今山东省临清县地)。北齐时,于今清河县地设武城县,并迁清河郡治此,于开皇六年(公元586年)改武城县名清河县,自此清河县才名副其实。
■宁晋(别称:凤凰城)
远在上古时代称杨地。《尚书·尧典》中称杨纡,春秋时期(公元前770年)建杨氏邑,距今2785年;唐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改称宁晋,寓“安宁晋福”之意,距今约1273年。
■内丘(别称:中丘、扁鹊之乡、邢窑之乡)
古称中丘,秦始皇统一六国,废诸侯,设郡县,始置中丘县,时属邯郸郡。关于县名“中丘”的来历,内丘民间传说有二,一是西有西丘(西丘村),东有东丘(冢疙瘩村),城在东西丘之间,故县名中丘;另一说,县城中心有一土丘,故县名中丘。
■广宗(别称:沙丘、宗城)
始见于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。公元七六年,汉章帝刘炟听从大臣们的意见,开始执行调整各级行政区的计划,析“堂阳地”另置了一个县,取“以广先地基业”之义,名叫广宗。
■临西(别称:老临清、轴承之乡、运河明珠)
原系山东省临清县(今临清市)的一部分。西汉初始置清渊县,属魏郡。西晋,改称清泉县。十六国,后赵建平元年(公元330年)易称临清县(临清之名始此),现在仓集镇东附近一带。明洪武七年(公元1368年),割堂邑会通乡来属,扩大了临清县的范围;弘治二年(公元1489年)升为临清州。清乾隆四十一年(公元1776年),升为直隶州;民国元年(公元1912年)复隆为县。 1964年,析临清县卫运河以西5个区,权置临西工委,驻河西,归河北省邢台专区管辖;1965年4月9日,成立临西县。
■新河(别称:堂阳、董振堂故里)
在历代凡三变;汉至唐称堂阳县,以地处堂水之阳(河北为阳)为名;后晋更名蒲泽县,以地近漳滏、低湿产蒲而名;北宋皇佑四年(公元1052年)升南宫县之新河镇为新河县(因漳河几经更迭,俗有“新河”之称,新河镇即以濒临新河而得名),即以镇名(治所)为县名(据《新河县志》)。
■威县(别称:洺阳、威州、任仲夷故里)
威县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夏禹之前,境内已有人群渔猎稼穑,繁衍生息,其建置历代多变。战国时期,威县地属赵。宋朝靖康之耻后,威县地属金,宗城县属河北西路洺州。1201年,在北洺水镇(今县城北33千米古城),亦属洺州,此时威县境为洺州之洺水县、宗城县地。元太宗六年(1234年),宗城县并入洺水县,仍属洺州。1247年,洺水县遥隶邢洺路威州(州治在今石家庄市井陉县)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四月,威州降为县,始称威县,属广平府。
■隆尧(别称:唐山、柏人城、周世宗故里、唐侯故土)
位于邢台北偏东约45公里。经查阅历史资料得知,它是1947年8月1日由原隆平、尧山二县合并而来,并取原两县首字之为隆尧县,县政府驻原隆平县城。隆尧县历史悠久,自西汉时置县。
■柏乡(别称:槐阳、光武福地、汉牡丹之乡)
始见于《汉书地理志》 ,当时为侯国,即所谓“汉以此侯封,始有柏乡之名”(《赵州志》),传三世后国除,但故城仍存。据唐代李吉甫 《元和郡县志》载:“隋开皇十六年于汉鄗城南十八里改置柏乡县,遥取古柏乡县以为名。”李氏所言取古柏乡县为名不确,汉及此后至隋无柏乡县,应为侯国,宋代的乐史注意到这一点,故其撰《太平寰宇记》载:“遥取汉柏乡之名。”
■临城(别称:房子、核桃之乡)
临城县历史悠久,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此聚居,迄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。商周时期曾为名城古郡。春秋时,县境属晋地,筑有临邑城。西汉建房子县(县治在高邑县境内仓房村),属恒山郡。唐天保元年(公元742年),唐玄宗李隆基为炫耀其“升平盛世”,于是年七月,将房子县旧地分出大半,重建一个县,取古代临邑的“临”字,定名临城县。县治从春秋晋国临邑旧址迁至现址。天佑2年(公元905年)复名房子县。五代后唐时,又更名为临城县。一直沿用至今,长达1200余年。
■平乡(别称:自行车城、梅拳之乡、巨鹿郡)
汉桓帝刘志,是个喜欢炫耀“升平盛世“的封建统治者。在他做皇帝期间,不仅将年号换成“建和“、“和平“等字眼,就连一些他认为“不祥“的地名,也严令加以更改。公元一五O年,南改建为县,取“安静“之意,更名叫廮陶。 说到廮陶,想起了《尚有录》中记载的一位历史人物- 时苗。时苗字德胄,汉献帝建安十八年,他做了寿春令,看到曹操“专权朝政,蓄谋篡汉“,非常气愤,一怒之下,弃官归家,回到廮陶县太平乡,隐居不仕。这“太平乡“,就是现在的平乡这地方。
■巨鹿(别称:龟城、鹿城)
巨鹿历史悠久,因大陆泽而得名。《尚书》记载:“尧试舜百揆纳于大麓(陆)”,说五千年前唐尧禅位给虞舜,就是在大陆这地方。古时候,大、巨二字相通,陆、鹿二字通用。战国末年,吕不韦编写《吕氏春秋》,把“大麓(陆)”写作“钜鹿”。西周时期,巨鹿是邢国的属地。战国时期,巨鹿为赵国属邑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正式设三十六郡,巨鹿郡为其一,巨鹿为首府。汉置县,晋时为国。之后,巨鹿的名称一直延续下来。
(在河北综合,编辑卢国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