麦当劳、肯德基供应商被曝大量使用过期、变质原料,问题“洋快餐”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。21日,一项针对超过万名网民的调查显示,74.4%的消费者认为企业对供应商的违规行为知情。问题洋快餐的背后,是监管太“放心”,还是外企太“狡猾”?
[“过期也吃不死人”,“洋明星”变黑心?]
麦当劳、必胜客等国际知名快餐连锁店的肉类供应商——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被曝光,其工作人员甚至放言:“过期也吃不死人”。
有媒体曝光称,福喜公司主要存在三大问题:违规篡改生产日期(多的延期达一年)、将过期或变质原料回炉后再生产,以及将次品混入合格产品中出售。
[洋快餐难守规矩,“双重标准”惹的祸?]
洋快餐巨头为何还会出现低级质量问题?上海监管人员表示,在现行的食品安全分类监管体制下,在往年的监管中被认为食品安全风险等级低的大型企业,监管抽查的力度不如小作坊来得密集,这也给了历史记录良好的福喜漏网之机。
“先国外、后国内”的被动监管局面,还暴露了我国当前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落后。专家分析,中国在一些产品安全检测上面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,施行标准和检测方法有些较为粗放。
专家表示,在国内即便是有法可依,也很难让洋品牌“守规矩”,因为企业违法的成本太低。早前,一些地方的食品监管部门对个别洋快餐店作出“15天关门整顿”的处罚,作用微乎其微。
[食品安全“蝴蝶效应”凸显,破除“隐性保护”强化监管]
长期以来,一些洋快餐享受“超待遇”,地方保护对洋品牌格外关照,对其形成了隐性保护。
专家指出,每当一个洋品牌被查出质量问题后,多数跨国公司会启动危机公关。一方面,主动向公众表示歉意、整改,另一方面,向监管部门介绍对中国做出了多少贡献,解决了多少就业,提供了多少赞助等,试图换取监管部门的沉默。
在国外如果发现类似事件,不仅被罚得倾家荡产,而且哪怕出现一丁点诚信问题,也会遭到合作伙伴的抛弃。而在中国,一方面消费者“盲目崇洋”,监管盲目放心,加之处罚过轻,助长了一些国际大牌质量上的“蒙混”。
来源:河北手机报
【责任编辑:胡婵娟】想爆料?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-67562054,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(@河北新闻网官方)或通过投稿邮箱:(hbrbwgk@sina.com)提供新闻线索。